稷山县稷峰镇下费村地处县城东约2.5公里处,108国道以南,全村共有12个居民组860户3800余人,耕地面积6500余亩,其中水浇地3800余亩,坡地2500亩,村党支部中党员52人。
下费村北倚稷王山下的玉壁古战场遗址黄土垣下,南临三晋母亲河——汾河,清澈的汾河水在这里拐了一个很大的弯,将这个村隔成了南北两块儿。过去北区只有耕地,不住人家,如今北区的农家单元楼栉次鳞比,一派城市景象。
下费村建村历史比较长,有史可查村子开始建于东周,黄氏族人在此居住,以姓氏取名为黄村。到了元代中后期,有河北费氏族人迁居至此,入住建村,以姓而命村名为费村。男耕女织,生息繁衍,人丁兴旺,安居乐业。随着人囗急剧增加,费氏族人部分迁到垣上。明代隆庆年间(1567)坊里制时,归并里甲,时任稷山县知县孙倌将垣上,垣下两地村名定为上费村和下费村。
下费村历史上是联通汾河南北的要到,明代隆庆年间知县孙倌还曾在汾河上设费村渡,方便周边村民交通来往,促进了民间商贸交流,也使当地形成了农.商.渡三业并举的产业格局,为下费村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。
下费钢桥,是县道管裴线上的一座战备桥梁,始建于1987年,由于该桥建设标准不高,随着经济发展,载重年辆增多,使得该桥承重构件严重锈蚀,横梁存在严重变形,小纵梁存在横形位移及明显变形等病害,桥梁技术状况较差,已远远不能适应车辆通行要求,影响到交通安全。为了确保道路的安全畅通,2018年,经县委、县政府研究决定,对运营30余年钢桥进行改造,进一步提升道路的服务水平,同时给沿线村庄创造一个良好的交通环境。
下费村种植蔬菜的历史也很悠久。这里属于汾河河床地带,地下水资源丰富,日照时间长,四季物候分明,年无霜期长,因此从清末民初村民们就以种菜为主业。上世纪80年代,下费村就依托紧靠汾河、地下水资源丰富的有利条件,大力发展蔬菜产业。目前,该村有蔬菜3500余亩,户均超过4亩,是远近闻名的蔬菜村。该村每年可生产新鲜蔬菜3500万余公斤,收入5600万余元。该村生产的蔬菜除在本地及河津、万荣等周边县(市)销售外,还远销临汾、霍州、孝义、太原等地。该村蔬菜是下费村的传统产业,大多是大田蔬菜和比较传统的大棚蔬菜。
为了让蔬菜产业上档次、增效益,该村支委一班人引进新模式和新品种,从山东寿光引进国内最先进的蔬菜节能温室生产模式,从国家农业开发基地陕西杨凌引进优秀的蔬菜品种,使全村的蔬菜产业迈上一个新台阶。同时,成立了专业合作社,让菜农抱团发展,促进蔬菜产业增产增效。
上费村海拔约420米左右,汾河在上费村流经长度约5公里,汾河坝宽约350米,水面宽度平时为50米左右。建国后,下费村汾河段先后于1954年、1959年、1977年、1988年和1996年发生过较大规模的水灾,均造成下费村不同程度的灾情。
2021年10月汾河发生汛情后,上中游各县市水库开闸泄洪,形成洪水,流经下费村,据稷山县水利局记载,稷山县汾河行洪最高时,每秒流量达到1400立方。下费村的堤岸并不坚固,用泥土筑造,有三四米高,设计最大承洪能力为每秒600立方米以内。洪水途径稷山县稷峰镇下费村段时,因河道狭窄漫过堤坝冲进农田,致使整个下费滩庄稼全部被淹没,受害村民100多户直接经济损失1600多万元。
据村民回忆,在下费村,雨下得最大的时候是10月7日,那天凌晨4点过,河堤虽然已经开始有渗水的迹象,但并没有溃堤,但到了早上7点多,堤岸就被打开了缺口,大水漫灌进村,在短短3个小时之内,村里的4000多亩田地被吞没,水积到了2米多深,村民们只能眼巴巴地看着辛苦的劳动被毁于一旦,却没有任何挽救的办法。
灾害发生的第一时间, 下费村党委、支村委积极组织村民开展抗洪自救。全体村民不论男女老少,积极投入到抗洪救灾中,经过一整夜的装沙袋筑堤坝,水位虽然高出村里路面1米多,但灾情也得以控制。
2022年,稷山县委、县政府重新修建了围村大坝,在原有桥北污水处理站的基础上,在桥南重新规划了一座污水处理站,并与近期开始施工。如今的下费村,把建设绿色生态基地,发展蔬菜产业作为增加村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和重要保障,在村里筹集了蔬菜批发市场和信息平台,建成了一座蔬菜保鲜库,形成了种植、冷储、销售、服务为一体的良性发展格局,,在为集体经济增收的同时,也为全村蔬菜产业实现现代化奠定了基础。欧亿全站 欧亿体育官网欧亿全站 欧亿体育官网
Copyright © 2019-2023 欧亿(集团)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备案号:蜀ICP备19009171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