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为市场监管部门,对市场上不合理的措施进行处理处罚,以维护消费者的权益,本是一件无可争议的事情。不过近年来,一些处罚结果也引发了公众的质疑。虽然这些处罚条例看似有法可依,但在实际落实过程中,却完全违背了公众的认知。近日,一场发生在福建省福州市的纠纷,便引发了外界的关注。
据媒体报道,在福州闽侯,一名老农以122.5元的价格,买下了邻居菜地里的35公斤芹菜。随后,其将这些芹菜转手卖给了蔬菜批发商行,总计获利14元。这样一番折腾,仅仅赚了14元。老农也并未将自己这一举动,放在心上。殊不知,就是这70斤芹菜,却为他带来了烦。
在将芹菜售出后次日,当地市场监管部门在抽检中发现,该批次芹菜为不合格产品。随后,按照相关规定,工作人员不仅没收了老农违法所得的14元利润,还对其处以5万元罚款。费了半天力气,还带来了巨额罚款,面对这样的结果,老农自然心有不甘。
由于其未按时缴纳罚款,且也未申请行政复议,同年12月,市场监管部门依法对其进行催告,并追加了5万元罚款。如此一来,这70斤芹菜,就让该老农背上了总计10万元的罚款。同时,市场监管部门还于今年2月,向当地法院申请了强制执行。
近日,闽侯法院对此案进行了宣判。经审理认定,老农并非职业菜贩,不仅是首次违法且获利金额较小。在此过程中,老农也不知晓自己的行为已经触犯了法律。基于此,法院认为应当依法予以减轻或不予处罚,同时驳回了市场监管部门强制执行的申请。随后,市场监管部门提出复议,再次被驳回。
这一事件到这里,似乎也画上了句号。不过其引发的讨论,却仍在继续。虽然14元利润和10万元罚款之间,有着天壤之别。但是作为市场监管部门来说,这一罚单也并不是无的放矢,同样在法律许可范围之内。但是在我们的认知里,微薄的利润,并不应该背负如此沉重的罚款。一面是传统观念,一面是有法可依,这样的矛盾,在生活中也并不罕见。而对于执法者来说,如何平衡二者的关系,在保障市场安全的前提之下,让被处罚者感受到人情味儿,也是一项不小的考验。
Copyright © 2019-2023 欧亿(集团)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非商用版本 备案号:蜀ICP备19009171号